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共赏】王习胜,张建军 || 学会科学思维 培育科学精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逻辑与思维》编写述要

↑ 点击上方“课程教材教法”关注我们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的场合和会议上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国内国际这种复杂的局势,对身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军的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启动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的修订工作。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是这次修订的内容之一。在这册教材投入使用之际,有必要就其编写的相关问题作些阐释与说明,以便广大师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用活这册教材。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以及法治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的讲话精神是编写本册教材的基本遵循。具体而言,《逻辑与思维》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如下指导思想。

(一)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工作中,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有了坚实的立学之本。”《逻辑与思维》教材的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思维乃至科学思维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所说的“科学思维”并不是狭义地指那些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而是“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反之,那些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都是不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相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二)坚持以教育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讲思维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逻辑与思维”,同样承载着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担负着已有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同样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在教育教学之立德树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固然影响到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效率,但其思维立场和价值取向等更是关乎其思维“为了谁”“服务谁”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是思维的德性问题,也是在科学思维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立场问题。因此,本教材所讲的科学思维要体现的思维之“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大德、公德和私德。在思维中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不可偏离的主题、主旨和主线。

(三)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为导向练思维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逻辑与思维”更聚焦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我们所讲的“科学精神”不是狭义地指那些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探求事物现象背后之规律的精神,而是广义地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我们要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学习“逻辑与思维”就是要帮助中学生在科学思维的训练中培育科学精神,使其在科学精神的浸染中感悟人生的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四)坚持在教材的继承和创新中写思维

《逻辑与思维》是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编写的。它继承的是2004年以来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对《科学思维常识》教材中经受了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内容、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成功做法等加以继承,确保了教材修订和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对《科学思维常识》教材在编写、修订与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新的课程标准作了针对性的解决。此外,结合这次课程标准的调整,课程名称的变更,以及新时代、新形势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要求,为充分体现本轮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和新理念,《逻辑与思维》又在编写思路、内容呈现和编排形式方面作了大胆创新,以新的样态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



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逻辑与思维”定位为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高中思想政治四门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性课程。对于这册教材而言,所谓延伸和拓展就是对必修课程“哲学与文化”中涉及但又因篇幅等原因而不便细化的内容,比如,认识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质量互变规律问题、辩证否定问题等在本册教材中作较为深入的阐释。同时又不必对所涉问题作方方面面的充分展开,而将关注点聚焦思维方法,以思维方法为视角进行深挖和发掘。“科学思维”是本册教材的学科主线。教材编写围绕这个学科主线而进行逻辑架构与逐层铺展。

(一)教材编写的思路

本册教材由“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四个单元构成。四个单元之间形成了“121”即“一总二分+应用”的逻辑结构。第一单元是总论,是对思维、逻辑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概括性介绍,也是全书的绪论;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分别介绍了科学思维的两种必要方法,即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第四单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思维的应用,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教材的具体内容按照“单元—课—框—目”四级结构逐级铺陈。每单元设置三至四课,每课设置二至三框题,每框题之下再设二至四目。同时,每单元末又设置一个应用性的“综合探究”。“综合探究”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化。

(二)单元架构与要点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是总论部分,主要讲述逻辑与思维的基本概念,以及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首先描述了常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进而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区分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指明了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由于合乎逻辑的要求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为了解释本课程“逻辑与思维”的名称,这个部分对“逻辑”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作了概括性讲述,为学生明确思维与逻辑的关系、逻辑与科学思维的关系铺垫了学理基础。之后,讲述了科学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这个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也是为科学思维“立标”的部分。讲清楚了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中学生增强逻辑意识,区分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进而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在这个单元中,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领悟形式逻辑三个基本规律、把握逻辑思维的要义,懂得社会实践对正确思维的决定性作用等,是教与学的重点所在。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是分论之一,主要讲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首先从思维的细胞“概念”讲起,明确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解说了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之后,讲述了判断的基本特征和类型,以及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在明确了判断的相关问题之后,我们讲述了推理的内涵和类型,以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方法。这个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遵循逻辑规则,力争实现其逻辑思维由“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变。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就是表现在能够运用所学逻辑知识,依据逻辑规则,评析常见的逻辑错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在这个单元中,把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特征,掌握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明确概念的方法,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掌握演绎推理的规则、辨析有效与无效的演绎推理,把握正确进行归纳和类比推理的条件,提高归纳和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等,是教与学的重点所在。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是分论之二,主要讲述辩证思维的方法。首先讲述了辩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接着讲述了科学地认识事物必须用到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在讲述事物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侧重从思维方式角度阐释了如何把握适度原则;在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之危害的基础上,讲述了如何把握辩证否定、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最后讲述了认识的深化必须经由的“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让学生体会认识深化的“两条道路”的历程,即“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进而为其正确认识事物,得到科学的结论,提供辩证思维的支撑。在这个单元中,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和综合方法及其辩证关系,在理解事物发展中的渐近性和飞跃性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发展之质变与量变的统一性,在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基础上把握认识的适度原则,在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简单否定一切的危害的基础上树立辩证的否定观,进而体会认识发展经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由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两条道路的历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认识和处理复杂问题,是教与学的重点所在。
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应用部分,主要讲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创新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相并列的思维方式,而是综合应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以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思维方式。这个部分首先讲述了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而要真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善于联想。为此,教材着重讲述了如何在联想中运用迁移方法,发挥想象的作用;如何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打开思路,再围绕有待解决的问题而聚合思维;如何运用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同时又要发挥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的互补作用等。创新思维的特质在于“新”——思路新、方法新与结果新。如若要“新”,就必须别出心裁、另辟蹊径、高瞻远瞩、学会“下先手棋”。所以,这一部分还讲述了超前思维的含义、特征和方法,意在让学生领悟创造性预测事物发展态势的意义。在这个单元中,体会联想思维中迁移和想象的方法,把握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方法,领悟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培养超前思维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是教与学的重点所在。


教材的主要特点

相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其他六个模块,“逻辑与思维”不是直接以思想政治观念教育为对象的课程,而是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的课程。由于思维方法具有工具性,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显得有些“另类”。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从这门课程的学科对象的独特性而论其特点未免有些肤浅。况且,学科对象的差异性并不代表教材编写的独特性。《逻辑与思维》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性:紧扣主旨主线,政治导向鲜明

学界大多是将“思维方法”作为工具进行研究,而“逻辑与思维”却是一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肩负着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教育任务和目的,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就是要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之核心素养。正如前文所述,科学精神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在科学思维训练和养成中铸造科学精神,目的在于让中学生能够以科学精神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材,“逻辑与思维”不能不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为此,不论是在案例选择和议题设置中,本册教材都特别注意从思维方式角度对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认同进行引导,要引导中学生认识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其正确的政治观。

(二)科学性:能动的反映论,科学的实践观

说到思维,人们更多地关注它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科学思维的首要特征是客观性。如果忽视了思维的客观性,对思维的认识和解释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所谓思维的客观性,主要指思维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思维内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思维形式是从亿万次社会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既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哪个权威随意规定的。“逻辑与思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出发点,审视思维方法的运用和思维科学的研究。本册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科学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让中学生体悟到社会实践对思维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升思维素养,提高思维水平。

(三)时代性: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

本册教材的时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顺应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要求。目前,学界传播的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传播国外的理论和案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思维方式及其科学性关注不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不能在思维方式方面没有自信。为此,本册教材充分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材料并进行梳理和分析,充分展现了科学思维的民族性;另一方面是吸收了时代发展的新成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创新是思维发展的内驱动力。为此,本册教材充分吸收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广大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科技领域的先进成果,不让中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恍如隔世之感,而让科学思维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在时代的奋进中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

(四)系统性:形成有机整体,内在逻辑严谨

对中学生而言,“逻辑与思维”是一门新课程,而这门课程涉及形式逻辑、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容易产生知识零散的感觉。为此,教材的编写特别注意这门课程的系统性问题,将教材的四个“板块”,即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架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教材以科学思维的概要为统摄,逐次分述其中的逻辑思维规则、辩证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技法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又以逻辑思维规则为基础,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深化,以创新思维方法为综合运用,使其各个部分之间不仅不再孤立和冲突,还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有机关联。

(五)针对性:关注实际问题,强化拓展应用

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是要求走进现实生活、贴近中学生,不仅要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内讲“少而精”的知识,更要讲对广大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管用的”方法。就本教材而言,“少而精”主要体现在原理解说方面,而“管用的”不仅体现在思维方法方面,更体现在辅助文的思维训练部分,尤其是在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方面。本教材对案例的选择原则是力避低俗,力求精粹,选择那些既耐人寻味又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经得起推敲,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对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具有援引性的典型事例。这些来自生活原型,又经过提炼和反复打磨的案例,不仅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具有针对性,对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也具有延展应用性。



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如何扣住《逻辑与思维》这册新教材的主题和主线,用活用好这册教材呢?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供广大师生使用教材时参考。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

这里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能否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材通过框与题的设置,讲述基本概念与原理,通过“探究与分享”等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知识点的选择强调“基础性和科学性”。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内容设置强调的是“应用性”和“拓展性”。

(二)关于如何恰当而充分地运用教材开展教学的问题

概括而言就是要掌握好学、练、思、用的“四环节”。先说“学”的环节。本课程对授课教师和中学生来说既有“新”意,也有难度。“新”在于此前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难”在于它是相对独立的学科表述范式。但是,思维方式有相对稳定性,学会了,融入了知、情、意、信、行之中,就会成为不会剥离的品质,终身受用。悟透正确思维的基本原理,是学习“逻辑与思维”不能缺少也不可缺少的环节;次说“练”的环节。思维方式具有操作性,操作性的知识需要练习。熟,而后能生巧。思维无处不在。练习素材可以是书本习题、生活案例,也可以就我们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审辨。这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时显得尤为必要;再次说“”的环节。“思”即反思、领悟。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思”的目的是掌握实质、把握精髓、领悟要义而不拘泥于形式。这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学习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说“用”的环节。“用”是学的目的所在。用,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知识点的设计之中,更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之所在。用,可以将我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自发性”转变为学习之后的“自觉性”。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体现科学思维的规范性及其在矛盾分析和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性。

这里让我们重温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对青年学生的寄语。习近平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同样,学会了科学思维,培育了科学精神,对广大中学生而言也必将终身受用。


(作者王习胜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主编;张建军系南京大学哲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洁

微信编辑:郭晨跃

监  制:余宏亮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